“爬格子”的作家所剩无几 作品手稿成收藏新亮点

湖北日报2014-01-09 22:37:00
  日前,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首届文献资料竞买会”上,我省著名作家碧野的71页杂文手稿以3000元成交;李尔重手稿《院长与犯人》,以1500元成交。而在南京,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则以1207.5万元的成交价,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现今,作家手稿成为收藏新亮点。现今到底还有多少作家在用笔写作?作家手稿的价值为何水涨船高?手稿收藏的市场前景如何?所有权会否有争议?记者对此做了采访调查。

  出版界:作家手稿已多年未见

  学者:这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损失

  在手写时代,作家曾被称作“爬格子的”,不过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改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无几。记者采访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及中信出版、凤凰联动等国内出版方获知,当下很难见到拿着纸质手稿投稿的作家了,文学质量特别好又是纸质的手稿多年未见,已成稀缺资源。

  知名作家、省作协主席方方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已经开始用电脑写作,现在湖北省作协基本没有用纸写作的作家。”

  作为少有的仍然坚持纸笔写作的作家,贾平凹曾表示,“只有握着笔才有灵感。”贾平凹同时又是书法家,他创作时将横格稿纸竖起来用,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缚,畅笔抒怀,又不乏工整,可于字里行间感受作家的情感波动。

  知名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家莫言、王安忆、刘恒现在仍坚持手写作品,就其文化价值而言,那些被笔涂抹得难以辨认的手稿,更能反映作者真实的一面,包括创作时的思想认识状态等等,作家手稿蕴含了太多的创作秘密,因此对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电脑创作,莫言这一代人,可能是中国最后有手稿的作家了,对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这是一种损失。”

  藏家:作家手稿会越来越珍贵

  读者:捧读手稿如同与作者握手

  在收藏界,卓有成就的作家手稿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作家手稿大多是孤本,全世界仅此一件。武汉古籍文献收藏专家肖琴学介绍,书稿收藏已成收藏市场的新亮点,书稿的市场价格以作者的名气、是否代表作或获奖作品等判断,近年,茅盾、刘半农、张元济、胡适、郁达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场频频拍出高价。而现今健在,仍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以莫言的手稿价格最高,我省知名作家方方、刘醒龙、邓一光等人的手稿价值也在千元以上。具体价格还要看市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家手稿会越来越珍贵。

  而对读者来说,作家手稿则有另一层意义。7日,在武汉举办的一场诗歌研讨会上,一位来自珠海的作家拿出自己珍藏的顾城手稿,感慨地称,深夜里捧着这些手稿静心阅读,就像是在和顾城握手,有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感觉。

  手稿的稀缺虽让人遗憾,但樊星教授同时指出:“从甲骨文到竹简到手稿到电子文档,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载体的变化,怀旧之心可有,但变迁之势也不必阻挡。作家如能用电子文档创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保存手稿更为重要!”

  作家:手稿被拍却不知情

  律师:非职务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随着作家手稿价值的逐年升值,手稿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记者采访收藏专家肖琴学时获知:“手稿收藏参与者多为出版和文化界人士。市场上交易的手稿,多为作家投给出版社和杂志社的文学作品。”

  知名作家迟子建在微博上称,自己创作于1995年的一份5页手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孔夫子旧书网上被拍卖,她在微博上透露该稿件是应《中国文学》杂志而写就,并发问如果杂志社都这么干,那以手写稿为主的作家,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作家方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长篇小说都是电脑写作,手稿基本上是以前为杂志社写的短篇,既然作品发表了,手稿和我就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了,这个也是我所不能控制的。至于价格是多少,我完全不知道,作家是不会去拍卖自己作品手稿。遗憾的是,现在炒作手稿的大多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也有作家将手稿妥善保存,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蛙》、以及《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东北亚时代的主人公》等知名作品的手稿现今全部收藏于莫言文学馆。

  律师蒋新认为:名人手稿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如果属于其职务作品,如对一些政策文件的解释说明,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如果是属于非职务作品的,如表现名人自身特性的诗词作品,则应受著作权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