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城呼唤特色人文书店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2014-01-21 21:04:18

西西弗书店。

掩映在绿荫中的“纸书坊”。

我们书房。

我们书房。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实习生 魏沛娜/文 谢晨星/图

  最近,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和龙华新区共同开办的“简,阅书吧”正式开业。作为深圳第一家有政府背景的走向社区的特色小书吧,“简,阅书吧”的出现,不但让人们看到了深圳市对实现青工零门槛阅读、圆普通青工阅读梦的重视,同时,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深圳特色小书吧的关注。在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具有人文情怀的特色小书吧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加生机勃勃?1月18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书吧的生存和经营”的小型讨论会在南山区后院读书会会所举行,十余位深圳本土书店的经营者、从业者、研究者及阅读推广机构代表参与讨论,分别从各自的探索经验出发,分享了书店经营的经验、感受与建议,以及对书吧未来发展的期待。

  站在市场角度考虑经营

  创办于2000年且多次被誉为“深圳文化地标”的物质生活书吧的经营者晓昱认为,在讨论书吧的发展方向之前,首先要对书吧的存在价值进行准确定位。“第一,究竟是把书吧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将其当成生命来做?第二,如果真正经营,有哪些方向可以使得店主的梦想坚持下去?”晓昱表示,自己并没有把书吧当成生命来做,所以相对来说免却不少烦恼。“其实有时候我特别不愿意去书城这样的大型书店,因为占地面积大,步入其中往往感觉茫茫然,不太容易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小书店则不同,散发着个人的趣味喜好。起初经营物质生活书吧时,我的想法是挑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同时举办一些活动。我是把书吧当做一个空间来利用,可以把自己以前接触到的很多文化资源嫁接在此,让更多的人聚集在这里。”

  晓昱介绍,自己最初在书吧经营主题上有过迷茫,后来决定以卖书和做活动为营业模式,但活动可能是不挣钱的。“物质生活书吧经过不断探索,成为集书店、酒吧、咖啡厅于一体的休闲、商务活动的多功能场所,也是文化名人和商界精英常常聚集的地方,我们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沙龙、讲座、展览等,比如张五常(微博)、龙应台、李欧梵、沙叶新、杨锦麟、许鞍华等知名文化人和艺术家都曾做客书吧举办沙龙。”

  在晓昱看来,在经营书吧过程中,可能跟很多文化人经商一样,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自身理想变成一种商业模式。“那时经营书吧我觉得没有什么浪漫可言,整天需要面对众多琐碎工作。所以理想再美妙,最终都要回归到计算投入和产出等现实问题上,这也使我学会把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落实到每一个执行面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晓昱强调,很多文化人开店最终以失败结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考虑经营。“此外,我认为如今新媒体的介入反而是书吧发展的新开始,运用微信等方式去运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营造特色读书氛围

  位于华侨城创意园的喜阅馆于去年5月刚开张,提倡“亲子阅读”理念。该馆创办人晓莫认为确立合适的商业模式是经营一间成功的独立书店的关键之处。“以前有人劝告我要去迎合市场,但我并不是完全这样做,而是应市场的具体需求去提供其所要的东西。就这半年来的亲身体验,我认为一定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市场需求及商业模式相吻合之处。”她表示,喜阅馆是针对少儿群体,在经营理念上与一般独立书店稍有差异。“虽然喜阅馆读者主要是儿童,但实际消费者仍是大人。凭借何种理念和优势去吸引儿童来阅读,同时吸引父母愿意来此投资教育,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同样创办不久的“我们书房”,于去年春节前在福田区华丰大厦401室正式开业。店主王宝珍是十足爱书之人,从买书买成了书店主,一时成为书界佳话。“我刚开书店的时候,身边没有人看好,因为没有人认为开书店会挣到钱。那么,既然无利可图,怎么还会有人去做?我觉得事实上小书店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一开始它不是一个挣钱的行业,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做好定位和活动,以及展现自身特色,小书店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王宝珍表示,“我们书房”虽然夹杂在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各类公司里,空间狭小,但依然生存得很好,“我觉得书吧经营不在于占地面积的大小问题,关键是气氛的营造。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单纯的读书氛围,愿意前去接受书香的熏陶。”

  提议成立深圳读书联合体

  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游历和阅读体验,总结了书吧的运营经验。“第一,‘书吧’这两个字究竟是姓‘书’还是‘吧’?如果姓‘书’的话,一般挑选什么样的书,就会吸引什么样的读者;第二,若书吧经营得不错,通常还与其选址位置有关。比如物质生活书吧占据着百花公寓的一个丁字路口,在这里不论是沿东西方向行走或南北方向行走的都能够看到它的存在,加上周围集聚很多居民街坊,生活气息浓郁,而尚书吧在中心书城南区,交通便利,读者不担心停车违规遭罚款问题,所以选址因素很重要;第三,经营者应该在读者的购书环境或阅读环境上进行提升,比如尚书吧最早是几个人合力打造的结果,他们中有藏书家、媒体人、红酒鉴赏家、作家等,里面有古董屏风和两张清代雕花大床,顶到天花板上的两面墙的书柜里放着很多年代久远的旧书,而同样顶到天花板上的另一面墙是全用整齐横置的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的空葡萄酒瓶来装饰,还有极其现代的黑红方块沙发配上明式古董桌,所以尚书吧风格可见一斑。”

  在胡野秋看来,现在每年图书出版数量极大,而书吧这类小书店的存在有助于屏蔽垃圾书。“从这个角度看,呈现精心挑选的好书,也是书吧的优势体现。我认为书吧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还可尝试提升书吧的专业化,比如创立一些有关摄影、建筑的主题书店。”

  此外,胡野秋还表示,自己几年前还提议建立深圳读书联合体。“下来希望能够建立类似读书联合体的机构,对深圳的大小书店进行全面整合,并将当中的资金真正用到民间阅读活动方面,去扶持有特色的书吧经营。当然,这种读书联合体一定是基于民间思维。”

  提升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

  媒体人卓越兄则表示,深圳是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意识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品格、人文精髓和精神气质。因此,大而全、商业味过于浓厚的书店、书城或者购书中心,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这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城市。

  “深圳需要更多的小书店、更多的书吧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物质化社会过于浮躁、新媒体束缚人们生活的今天,这个城市需要通过星罗棋布的小书吧、小书店来冲淡它的商业气氛,提高其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为市民提供阅读服务,让大家在温馨的气氛下,找到传统阅读的快乐,找到平静心灵的港湾。”卓越兄说,“成功的书吧,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卖书店。它应该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或者一个聚集广泛兴趣的活动中心,还可以是一个读书人以书为纽带的温馨的家。但是,仅仅靠卖书或者借书,是无法吸引到读者的。所以,书吧需要各显神通,制造独特的气场,使人想进,想留,想回头再来,倘若几天不来就会思念。”

  在他看来,在网上购书这么便利且低成本的今天,那些希望通过实体店来卖书盈利的野心都是痴心妄想。“如何盈利呢?我感觉出路在于互动,也就是向读者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培训是一方面,讲座是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到来,我提出一个‘微坊子,云天下’的概念,就是小书吧不仅仅服务于光顾的顾客,还要争取服务散落于天涯海角的云端的朋友。”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年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透露出政府对经营状况处于寒冬的实体书店的真切关怀。卓越兄认为,如果政府扶持政策能带来温暖,相信实体书店的寒冬不会太长。

  “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放风称要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民营书店和国营书店,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符合条件的优秀实体书店给予奖励,用于帮助其购置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所需资金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我注意到,深圳的书店并不在国家扶持之列。但我欣然地听说,深圳政府有意扶持一批民营的小型书吧、书店,这不能不说是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卓越兄强调,但在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考虑上,他更偏向于后者。“深圳购书中心的不幸‘离世’,是单一经营思路的一种教训,同时也是未能及时得到雪中送炭的一种遗憾。对于小书吧书店而言,送炭该送到什么时候又是一道学问。如果让书吧长期有奶喝,可能助长其依赖性从而挫损其自我生存能力。”

  他说:“所以政府的扶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重点是加强服务,并且在行业中营造传、帮、带的气氛,让先进带动后进。生存对于书吧来讲,是个大课题。总之,要让书吧营造人文情怀,应该让它们率先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