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而知现实,读文学而知人生

信息时报2014-03-24 23:06:00

  【书房主人】宋剑华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现代性等方面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著有《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文化视角中的现代文学》、《作家现象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等多部专著。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实习生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对于书的选择,宋剑华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喜欢读的书就读。虽然作为文学批评学者,有很多书不得不读,宋剑华把这种阅读称之专业式阅读,但这个阅读的选择也首先需要自己喜爱。

  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宋剑华都主张快乐阅读、趣味阅读,他把读书当成体验人生的一种方式:“我不是把文学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爱好,作为人生体验的一种补充。书籍是别人把他们自己的体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于我们未体验过的人,是一种预先体验。我们能从历史而知现实,从文学而知人生。”

  宋剑华研究的视野非常宽广,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现代性都是他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又在研究女性文学。本以为这样的一位学者,案头上肯定都是铺满摊开的书本。但踏入宋剑华的书房,发现书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乎一尘不染。宋剑华说平时书房确实很乱,收拾得这么干净完全是夫人的功劳。

  宋剑华的书房一面是各类文学作品、理论书籍,另一面是各式研究资料,从发黄的纸张看来,都有不短的历史。

  旅行读书选择诺奖经典作品

  位于暨南大学明湖边的这间书房,并没能放下宋剑华的全部书籍。他曾在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在海南还有房子,假期便回到海南看书。在海南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宋剑华都在看书,看自己研究方向的专业书,或者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广泛式地阅读。

  在假期的时候,宋剑华会带上十几本书去旅行。“其实也不算是旅行,是比较休闲的生活。就是找上一个地方住上一个礼拜,去年最长住了一个半月,因为那里很安静。一般是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有时晚上也看上几个小时。”

  宋剑华带上的这十几本作品都是他认为的经典作品,比如他最近看的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他认为,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它们能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我跟大家不一样,现在大家都在追着看新近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我基本上不太看。我是把前面的,沉淀了几十年的作品拿出来看,比如托马斯·曼的《魔山》、赛金花的《大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我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在回到一个历史原场,这个原场就是中国和世界。比如同样在三十年代,海明威也写二战,他的厌战情绪站在哪个角度。我们作家,像茅盾,他们在关注些什么。这是我所关心的。为什么海明威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当我们体验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过程时,发现他们人文的关怀,对战争、种族、杀戮各方面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国界,像《丧钟为谁而鸣》,他不是为哪个国家而鸣,是为了整个世界。”

  为何不爱看当代作家作品

  虽然宋剑华的主要方向研究是中国文学,但他坦言很少看当代作家的作品,他认为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不好看,在与外国优秀作家、中国现代作家相比,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缺陷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品篇幅很短,几乎都是短篇小说,但是很深刻。我们现在的小说,都是长篇大论,动辄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但是好像没能达到那种深度。这有几个原因,第一,现在作家和以前的作家在文化功底上有很大的差距。像鲁迅、胡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作家,基本上都留过洋,国学功底好,又受过西方文明的教育。第二,我们这个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和知识面比较窄,主要都是以教科书为主。”

  宋剑华指出,当代作品不好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不少作家不是为了纯粹的文学而写作,有时夹杂了其他因素。“我相信大部分作家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出发点都是想写出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感悟。但慢慢的,他们受荣誉等因素的影响,写作起来有很多想法。因为得了奖,马上可以获得很多资本。这个是很要命的。”

  爱收集旧资料读历史

  宋剑华的书房里高高地堆积着民国时期的资料,但他并不是因为专业的研究课题去收集这些资料。宋剑华说他从80年代就有买旧书旧资料的习惯,当时也不是为了研究,只是觉得这些旧书旧杂志上面写的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在他看来,买旧书靠缘分,机缘巧合时就能够买到。“特别是民国的旧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我的旧书主要是文学类,其他的碰到什么就买什么。”

  除了文学书籍,宋剑华还喜欢看历史类、社科类的书。他最近在看《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受益匪浅,这套书用了民国原有的资料写的,并不用现在的资料汇编。其中讲了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农业问题、经济问题、女性职业问题等等,打破我们对民国的认识,可以从中发现与我们常识相悖的知识。”

  在看不同版本历史书的时候,宋剑华看到对同样的历史材料不同的书给出了不同解释。他总结道:“史料是历史的,但是书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当下的解释。我看他们都是从哪些角度进入历史的解读,这对我触动很大。”

  年轻时平面式阅读,现在沉淀式阅读

  在宋剑华看来,读书分不同的年龄段,“年轻的时候受流行文化影响比较厉害,喜欢读流行的书籍,当时的流行书籍包括从西方刚刚翻译过来的理论书籍、电影,所有人都赶像潮流一样去阅读。”

  读大学的时候,宋剑华经常看文学杂志,比如《钟山》、《花城》等,那时它们的发行量都在百万以上。宋剑华回忆说:“每期新的杂志出来,都是给中文系的学生先抢去。因为一个学校才两本。抢回来后,这个书从一号床传到八号床,自己寝室先看完。寝室晚上十点钟要关灯,每个人都买盏马灯,两点钟看完了踢醒下一个,他又接着看。那时候都是通宵阅读,这不是夸张。”

  宋剑华后来发现,年轻时代的这种阅读属于平面式阅读,虽然阅读量比较大,比如一个月看十部小说,一年看一百多部小说,但很快会把前面读过的书忘掉,所以现在他主要是沉淀式阅读,更喜欢读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作品。

  读书二三问

  书不在多,关键读深

  信息时报:国内的小说你喜欢看哪些?

  宋剑华:国内的小说,我看的是张恨水,像《金粉世家》,还有冯梦龙的《三言两拍》,都很好看、好玩。明清小说的选择,是我现在的研究需要。再一个是白话小说,相对于唐传奇的语言好懂很多,而且故事篇幅长,情节多。而且通过明代的小说,可以看到社会的很多东西,比如妇女是不是自由,我发现明代妇女比清代自由多了,比如婚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完全没有自由。

  信息时报:你对于看书的环境有什么要求吗?

  宋剑华:我看书哪里都可以看,没有环境的限制。我以前有个习惯,就是睡觉前喜欢看小说,什么小说好看,我就看,看了很愉悦地睡觉。阅读分两种,一种是专业式阅读,为了研究的深度阅读,一种是欣赏性阅读。有人曾问我,有没有什么书能把两种方式结合到一起的,我说有,钱钟书的《围城》就是这样的书,又好玩又有深度。

  信息时报:能不能给读者介绍几本你认为有意思的书?

  宋剑华:我介绍两本,书不在多,关键要会读深。一本是托尔斯泰的《天国在你们心中》,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是《叔本华论说文集》,写得非常好。这两本书既好读又深刻,用优美的散文语言写成,言简意赅,讲的却是深刻的人性。